三十张野外常见地质现象
(一)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的火山碎屑沉积岩,由灰紫色和灰绿色相间的沉凝灰岩组成。
(二)新疆西准噶尔“红山”--紫红色的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构成了山包的主体,远远望去像一座座被染红的山包
(三)河北秦皇岛新元古代龙山组石英砂岩中发育的小型正断层,左侧的断层上盘相对下降。
(四)现代沉积物中的泥裂和雨痕,摄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
(五)西准噶尔地区硅质岩中发育的紧闭型褶皱。
(六)云南碳酸盐岩地区的石林地貌。
(七)鄂北地区中生代的河道相沉积物--巨厚层的砾岩,砾石分选、磨圆较差,成分复杂。
(八)西准噶尔地区的紫红色薄层状放射虫硅质岩
(九)武汉下志留统坟头组粉砂岩表面的虫管化石,一种遗迹化石
(十)西准噶尔地区的枕状玄武岩,枕间被方解石充填。
(十一)武汉地区下志留统坟头组内的波痕现象,已经表面的遗迹化石。
(十二)安徽北部上寒武统三山子组的白云岩,表面发育刀砍纹构造,风化面呈砂糖状,很像砂岩。
(十三)西准噶尔下石炭统中的复理石相沉积,主要由薄层状粉砂岩组成。
(十四)安徽北部上寒武统炒米店组中的竹叶状灰岩,上为断面,下为层面,为尚未固结的灰岩软泥遭受风暴打碎,再沉积形成。
(十五)西准噶尔地区上石炭统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,硬币处岩石层理发生肠状扭曲,而上下地层均平整,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遭受海底地震或海啸时,由于失稳发生滑塌而造成。
(十六)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煤系地层中的褶皱。
(十七)强烈劈理化的泥质粉砂岩,岩石犹如刀片一般,摄于西准噶尔地区。
(十八)角度不整合现象--下部倾向照片左侧的岩层为石炭系的粉砂岩,上部近水平的为白垩系的砂砾岩,摄于西准噶尔。
(十九)平行不整合现象--下部灰色的为下志留统坟头组粉砂岩,上部为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,之间存在红褐色的古风化壳和底砾岩,摄于武汉地区。
(二十)西准噶尔地区下石炭统粉砂岩中的钙质结核。
(二十一)西准噶尔晚二叠世的磨拉石沉积,巨厚层的砾岩中包含了成分复杂、分选磨圆较差的砾石,代表了快速堆积的特点,常是造山运动的沉积标志。
(二十二)西准噶尔地区中生代河湖相地层中的大型交错层理。
(二十三)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,摄于西准噶尔。
(二十四)三峡地区早志留世的笔石相页岩,表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笔石化石,代表了水体宁静、滞留的深水环境。
(二十五)三峡地区奥陶纪灰岩中的角石横截面,比较有意思的是横截面下部被沉积物充填,上部是重结晶的方解石,在地层中可以用来判断地层的顶底面,有方解石的部分代表当时壳体中的空洞,在后期成岩中被碳酸钙溶液渗入重结晶形成的,因此有方解石的一侧代表了地层的顶面。
(二十六)镜眼虫科三叶虫的蜕壳标本化石,镜眼虫科没有面线结构和活动颊,所以蜕壳方式和大多数三叶虫不同,而是头甲和胸尾之间裂开。
(二十七)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砂岩中的球形风化现象。
(二十八)武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的断层擦痕。
(二十九)武汉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粉砂岩中的石松类植物茎干化石。
(三十)武汉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石英砂岩中的遗迹化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