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石热解是一种传统的烃源岩评价方法,通过检测岩石升温过程中有机质热解生成的烃、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(惰性气体环境)以及残余碳含量(纯氧或大气环境),来进行基础的烃源岩评价,本文从实验方法、参数讲解、相关应用、数据差异性这四个方面,对岩石热解实验进行简单介绍。
本次实验用到的仪器是法国万奇生产的Rock-Eval6岩石热解仪,配置双红外检测器和FID检测器,炉温范围100℃~850℃;升温速率0.2℃~50℃/min。
图1 Rock-EVAL6 岩石热解仪
生油岩在300℃恒温3分钟分析S1,在300℃~650℃温度范围以25℃/min的升温速率程序升温至650℃,恒温1分钟分析S2,记录下最高热解温度Tmax。有机质(煤、干酪根)分析在300℃恒温3分钟分析S1,在300℃-800℃温度范围以25℃/分钟升温速率程序升温至800℃,恒温1分钟分析S2,记录下最高热解温度Tmax。
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FID检测器检测,最后在纯氧下通过燃烧将残余碳转化成二氧化碳(部分未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),来界定残余碳含量。
根据源岩热解参数,进行有机相划分。有机相(Organic facies)概念最初由Rogers明确提出,Pepper(1995)基于干酪根动力学对源岩有机相态进行了划分,用于界定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特征以及生烃潜力。
图2 源岩有机相划分(Pepper,1995)
依据范式图解(H/C原子比和O/C原子比)以及Tmax与HI的关系(爪状图),对干酪根类型进行划分,一方面可以反应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,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干酪根的生烃潜力与产烃性质。
源岩生烃实际上是氢指数降低的过程,通过源岩的生排烃模型,建立成熟度与氢指数的关系,来判定该套源岩是否达到成熟阶段。
在烃源岩评价中,含油性评价是一项重要指标,1994年Peters和Cassa提出了一套通用的源岩评价标准,此后在2012年,卢双舫等人提出了关于页岩油气分级评价“三分性”的概念,极大的推动了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工作。
图3 松南青山口组成熟页岩含油量与TOC关系图(卢双舫等,2012)
在实际测试中,往往会出现Tmax异常高或者异常低的现象,与实际源岩埋深不相符,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(1)可溶有机质进入S2峰导致Tmax降低
这与样品前处理有很大关系,若样品未经洗油直接上机测试,样品中所含的钻井液、原油、沥青或其他可溶有机组分会严重影响测试结果。
(2)源岩类型与干酪根组分
干酪根不同显微组分生烃潜力差异很大,样品性质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,普遍认为树脂体和壳质组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,而丝质体和惰质体生烃潜力较差。
(3)进样量对Tmax的影响
称样量小时,坩埚内载气易形成环流,导致岩样冷却,致使Tmax升高;称样量多,热解烃峰S2太大,超过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的检测范围,出现“平头峰”,致使Tmax降低。因此,依据源岩有机质含量的不同,适当选择进样量,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。
此外,一些矿物对烃类的吸附以及成岩过程中热流的侵入也会是Tmax异常变化,出现异常值时要结合研究区情况具体分析。
对于热演化程度较高的样品,需要更高的热解温度,例如煤样,在750~800℃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热解参数,同时热解升温速率对热解参数也有极大的影响,升温速率过快或过慢,都会导致热解曲线异常,详细的升温速率可参考对应行业标准。
若您想了解更多实验检测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